妙笔生花

读诗有感

发布时间: 2025-06-24

唐诗如酒,历久弥醇。翻开课本,那些熟悉的诗句扑面而来——李白的飘逸、杜甫的沉郁、白居易的平实、高适的豪迈……他们不仅是诗歌的缔造者,更是精神的铸剑师。千百年后,我们读诗,读的不仅是平仄韵律,更是字里行间那亘古不变的风骨、担当与家国情怀。

安史之乱的烽火,让盛唐的繁华化作流民的哀号。杜甫半生漂泊,却在最困顿之时,写下最炽热的诗篇:“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”这哪里是寻常的捷报?这是破碎山河终得重整的狂喜,是无数离散家庭重聚的希望。老妻不再愁眉紧锁,稚子拍手欢笑,而诗人自己,竟像个孩子般胡乱卷起诗书,恨不得立刻策马归乡。读至此,我仿佛看见那个瘦削的身影在烛光下颤抖,泪珠砸在纸上,晕开了墨迹。他的泪,不仅为自己而流,更为天下苍生而流。这种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胸怀,让杜甫的诗超越了文学,成为民族的记忆。

如果说杜甫是时代的记录者,高适则是时代的参与者。他年近五十仍报国无门,却在诗里豪迈写道: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?”这不是空洞的安慰,而是一个历经挫折却仍坚信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战士宣言。果然,安史之乱后,高适临危受命,从诗人蜕变为将领。他的《塞上听吹笛》里,“风吹一夜满关山”的,不仅是《梅花落》的笛声,更是千万戍边将士的乡愁。然而,他们甘愿化作边关的雪,守护身后的山河。这种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精神,至今仍让人热血沸腾。

今天的我们,生在和平年代,无需经历“烽火连三月”的苦难,但古诗文里的精神,依然照亮我们的前路。当我在考场上遇到难题时,李白的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让我握紧笔杆;当我在长跑比赛中筋疲力尽时,王昌龄的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让我咬牙冲刺;当我在升旗仪式上仰望五星红旗时,高适的“雪净胡天牧马还”让我肃然起敬……

古诗文不是躺在课本里的古董,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。它教会我们:真正的风骨,不是空谈理想,而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,坚守初心,砥砺前行。

作者|张律婉

编辑|高晨辰

校对|罗阳

校审|庄园

终审|夏冰

来源|少年博览

声明|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

QQ / 微博 / 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