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独处的时光
巢湖市第七中学 肖寰睿
指导老师:刘美玲
细风微醺着月光,星子在无意中闪烁,蟋蟀在小院的角落里低鸣,梧桐在细雨中浸润,桂香的甜和着凉凉的秋。远山如黛,在月光里,余脉嵯峨。淡黄的灯光下,我独坐窗前,品深秋之月,耳畔流淌着贝多芬的《月光曲》……
人间有味是清欢。轻柔的音乐慢慢流淌成夜的主旋律。轻音与长音绵柔交错,静静的,绵绵的,款款细语糅杂成空灵的网,笼罩、抚慰着我心。我似乎体悟了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那份闲适,以温柔的水流淌过人生的坎,在包容一切的宏大中感受时光的流逝。弹跳着的愉悦的音,是牵引我心的弦,在无边的月色里律动,是“小园几许,收尽春光”的微喜与窈窕,是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惊喜与清新。
窗外,蟋蟀蹦蹦跳跳,金翼扑闪扑闪的,唱着属于它的欢歌。窸窸窣窣,可爱的小生灵在生人面前不敢放声歌唱,细碎的低鸣,点洒在温柔的琴声里,两只弯弯的触角随着歌声震颤。我禁不住撩了撩,它轻快地蹦跶一下,清亮地、幽幽地鸣唱起来,似遇知音。一缕缕透明无形的烟雾把月夜、蟋蟀与我包裹起来。皎洁的月,幽泉般的虫鸣,温柔的琴声,古韵的唐诗宋词,和谐交织。夜在静谧中灿烂生花。
思绪如潮翻滚。我曾读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与余秋雨的《黄州突围》,钦羡于苏轼明媚而阔达的君子人格。他用“左牵黄,右擎苍”的豪放不羁叱咤了大宋风云,用一泻千里的万丈豪情汇聚了“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的奔腾。他亦有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的忆弟之思,有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悲妻之痛。这就是苏轼,虽不能立心而行,却能很快从容自若,以豁达乐观的内心涵括万物。
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苏轼与贝多芬共同成就了中西方的明月佳话,一个用诗词重塑月的光辉,一个用音乐彰显月的喷薄。
贝多芬,以全身心投入音乐的海洋中。当弹起《悲怆》时,开章旋律优雅而朴实,让我联想起玉珠的滚落、清澈悠扬的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,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不可抑制的生命力,像是春天的水,却又隐约包含着一种柔肠寸断的悲伤。明快的节奏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;流畅的旋律如清澈的泉水,充满田园风味、浓厚的思乡情绪和幻想性格;高低音的起伏,像是陷入苦苦思索中,不断游移重复。但我明白:慷慨激昂的背后一定是沉闷无声的低谷,纵起千层浪的必是悬泉瀑布的飞漱冲流。
思绪回流,眺望夜空的星,隐约地,繁星似乎在颤抖,隐忍着光芒蓄势待发,磅礴欲出。耳畔的旋律有些异常,一种隐隐然的骚动,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会非常响的声音,一种底蕴浑然深沉而澎湃欲发的莫名的紧张充斥周际。各种和弦音阶如流水般奔涌而出,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,合在一起的声调显现出飞奔的力量,踊跃着静谧而思想澎湃的夜。月破了夜云,向着更高的天际吟诵那清亮的欢歌,微风将它托起,成就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的辽阔。风已然变猛、变凶、变得狂撞,树叶不断摇着月光的细碎,窸窸窣窣的响声成了夜间洪亮的高歌,在困境中展现生命的顽强与坚忍的抵抗。
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,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。”也许贝多芬可以选择放弃,但他毅然决定了《命运交响曲》的宏阔壮丽,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;也许苏轼可以选择妥协,但他毅然决定了飞鸿踏雪的意气方遒,选择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态度。生命的不幸与磨难是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人的脱胎换骨,是使人真正成熟的升华——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,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,成熟于穷乡僻壤,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身边的时刻!明月固然皎洁,但在层云洗礼后更显“千里共婵娟”的人性光辉。
月夜里,我独自进行了一场对话,与书,与心,与自然,与天地。
编辑|高晨辰
校对|罗阳
校审|庄园
终审|夏冰
声明|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