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这是我们儿时最早接触到的古诗词之一。农民在田间劳作,滴滴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——这个场景,也是懵懂的我们对“辛苦”的初印象。
为什么要这么辛苦?
因为他们做的事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!
古人云:“五谷者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。”
今人说: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”
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,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,无数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沃野厚土、广种多收,耀眼的“成绩单”,听上去全靠“老天赏饭”。其实不然。要获得高分,国人须掌握的知识一点也不能少,比如关键“得分点”——种子和科技创新。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,不仅让国人端稳了饭碗,也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。
科技创新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一双翅膀。无人机、物联网、大数据……从播种到收割,粮食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了科技支持。种地已经从过去的“会种地”,变成了现在的“慧种地”。
仓廪实,天下安。
春天来了,麦苗被暖风唤醒,稻子在雨中发出新芽,朝气蓬勃的少年们也在阳光下渐渐长大。终有一天,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,激发科技创新的力量,接力守护新时代的“大国粮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