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办公室一个同事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,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可爱,那天却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蹲在角落里玩。
询问之下她向我倾诉了最近的烦恼:
“阿姨,我最近有点不开心,我被妈妈误会了。那天妈妈下班回家,发现地上有一个打碎的花瓶,她很生气,然后很大声地责问我,说花瓶是不是我打碎的。 我说不是我,可妈妈不相信,但我真的没有打碎花瓶,花瓶是家里面的小猫窜到桌子上面打翻的……”
看着孩子一脸委屈的模样,我深有感触,虽然不是同样的事情,但我也误解过朵朵。
记得那次我感冒了,状态特别差,整个人软绵绵地躺在床上,一点都不想动。
朵朵主动帮我冲了感冒药,但我却发现她在偷偷喝我的药。
我当时小声地说了朵朵几句:“这是妈妈的药,小孩子怎么能乱喝呢?”
但她反驳我道:“妈妈,你生病了,我帮你尝一下药苦不苦。”
听完朵朵的解释,我若有所思,但却没有第一时间体谅她。
再看到朵朵的时候,我发现她在卫生间的水池旁玩水,里面还泡了一堆袜子,我的怒气值瞬间上升。
直接大声地对朵朵说:“妈妈的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了,你怎么还要在家里面闹腾?”
朵朵当时可能也被我吓着了,只能弱弱地解释说:“妈妈,我没有玩水,我只是看见你生病了,想帮你把袜子洗掉。”
此情此景,我的心揪了一下,再想到朵朵之前帮我尝药的事情,内心默默地反思了很久:“我是不是真的误解了孩子的好意?”
为什么大人那么容易误会孩子的好意?后来书中一段话为我解了惑:
“孩子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意,有时候不会通过语言这种直接的方式。 很多你以为他们是在调皮吵闹的瞬间,正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时候。”
回到文章开头和大家分享的故事,很多时候,父母这样的误解,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:
“既然你觉得我是,那我就是吧!”最后真的成了一个坏孩子。
之前我邻居家的小孩,因为和父母闹别扭离家出走,我和他妈妈一起找了很久,最后才在网吧把人找到。
我问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,他嚎啕大哭:“上次没考好,爸爸几天不跟我说话,我觉得自己好差劲……”
我抱了抱他,送他回家,可当孩子回到家,向父亲吐露自己的心声时,孩子爸爸却不以为然地说:
“我还不知道你,就是迷恋网游,才敢不回家!”
这句话一落地,孩子的内心彻底被击垮,他愤怒地喊道:“对,我就是喜欢玩游戏,不喜欢学习,怎么了!”
新的家庭矛盾一触即发……
很多父母会和上面这位父亲有一样的心理,觉得自己可以一眼看穿孩子所有的心思。
然后自然地说出对孩子的看法,并不会去考虑这句话的准确性。
从我生病那件事来看,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:父母“自以为然的懂孩子”,很容易误解孩子。
更令人讶异的一点还在于,孩子出现叛逆的态度时,大部分父母的第一选择是向身边人倒苦水:
“这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?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。”
能第一时间想到和别人倾诉,为什么不能选择去亲口问问孩子?
这是一种缺乏沟通的表现,打开孩子心门,探一探他的内心世界,是为人父母者需要加油的课题。
在综艺节目《爸爸去哪儿》第一季当中,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场景:
每个爸爸都准备了午餐,然后让孩子为自己喜欢的午餐进行投票。
其他的孩子都投完了,唯独张亮的儿子天天没有投票,反而跑到草地旁,满心欢喜地摘了好几棵狗尾巴草,回到了投票现场。
看到跑回来的天天,张亮很生气,责怪他不遵守纪律。
晚上睡觉的时候,张亮再次问起儿子白天投票的事情。
天天解释道:“我跑出去是想多摘几棵狗尾巴草给爸爸投票,这样爸爸的票数就是最多的了。”
听完解释后,张亮明白了儿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,他为自己白天的行为,向天天道了歉。
我想把这个场景称为有效地亲子沟通,因为事情的结果是误会解开、彼此理解。
不缺失这种双向理解的亲子沟通,父母才不容易误解孩子,孩子也能够对父母敞开心扉。
写在最后
每个人都期待有个美满家庭,但想要家庭充满温馨与幸福的感觉,首先就得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。
父母最超群的智慧,不是把孩子养成总统和名流,而是养成与你心意相通的人。
多走走孩子的心路,只有走过你才会知道,在孩子的世界,何处是悬崖,何处是险峰。
多给孩子一点包容与关心,理解与耐心,做他们最温暖的亲人也做懂得倾听和沟通的朋友。
声明|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