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笔生花

你知道"赤城"吗?

这一天,天蒙蒙亮,村子里就热闹起来了。这边,各家各户早起生火做饭,收拾妥当出门;那边,纵横的田埂上,孩子们一个追着一个往前跑,生怕落在后面。

村民们都往一处去,每个人都喜气洋洋,是有什么好事要发生吗?

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,把目的地围得水泄不通。孩子们欢呼雀跃,大人们翘首期盼。突然,一声锣响,大家都安静了下来。只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一块石碑走过来。石碑由一整块花岗岩凿成,一米多高,上面刻有“赤城”“五区三乡”“第三村”“红军公田”“共计田五斗”等字样。在一片锣鼓声中,这块碑被立在农田旁,热烈的欢呼声回荡在青葱的田野间。

这块碑是“红军公田”碑,朝阳下,和红军一样,沉默而坚定地守护着革命的果实。

有土地,就能生产粮食。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里,寄托着农民千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。可在当时,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中,农民辛苦劳作,却连温饱都是奢望。

红军来了!农民分到了牲畜、房屋,更成了土地的主人!

军爱民,民拥军,“红军公田”体现了村民对红军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。“红军公田”是分给红军、游击队员的田地,主要用于解决红军的公粮和军属的实际困难。村民总是自发地把最好的田地留作公田。每当公田立碑时,都是百姓们庆祝的大日子。

故事开头提到的“红军公田”碑,位于当时赤城县五区三乡的第三村,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金寨县西部。当年,红军在湖北、河南、安徽三省交界处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“共产党来了,红军来了,我们的好日子就开始了,活得像个人样了。”老百姓常常念叨红军的好。

老百姓还能读书识字了。六区一乡列宁小学,是最早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列宁小学之一,位于今天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。当时,这所学校有4个教学班、1个早晚识字班,儿童和成人都可以免费入学,最小的学生6岁,最大的60多岁。学校开设国语、算术、常识、军事、音乐、图画、体操、社会活动、劳作等课程,即使在今天看来,课程也是非常丰富的。

当时的“义务教育”办学条件,远不能和今天相比,但办法总比困难多:缺老师,就由党的干部、红军战士担任;没有教材,就由老师自己编写;没有纸笔,就用木棍在地上写字。不仅要有文化知识,还要有强健的体魄,师生一起犁平学校的地面作操场,还自制了单杠、双杠、秋千等体育器材。

在这片红色热土上,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——12支主力红军队伍先后建立,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,59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……其中的红二十五军,是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。2020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说:“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,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,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、扎下根,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,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,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、军民团结如一人。”

是啊!不仅仅有鄂豫皖苏区,放眼望去,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,从白山黑水到五指山麓,从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原,镶嵌着许许多多革命老区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老区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。他们“对党无限忠诚、无比热爱”,奉献出了最后一口粮、最后一块布甚至最后一个孩子,无私地滋养了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。那一块块“红军公田”碑,用一个个坚实有力的笔画,镌刻下了老区军民心心相印、生死与共的情谊。

如今,列宁小学的孩子们快乐地学习、生活。他们从老师和书本那里记住了,这里曾叫作“赤城”。老区精神中那份对党的“赤忱”,也传承在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的郑重里,扎根在望向红旗的敬畏里,激荡在“时刻准备着”的誓言里,生生不息!

作者|安是

编辑|高晨辰

校对|罗阳

校审|庄园

终审|夏冰

声明|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

QQ / 微博 / 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