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虫,个头虽小,生活中却无处不在。小区里,道路边,哪儿都有它们的踪影,而一本《昆虫记》则惟妙惟肖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各种奇妙的昆虫。
让-亨利·卡西米尔·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农民家庭。也许对城里孩子来说,这里的生活会有些单调,可法布尔不这么认为。走出家门,就是广阔的原野,大自然中有数不尽的东西等着他。
在法布尔的笔下,每种昆虫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生活方式。我们本以为被本能支配的昆虫,实际如人类一样充满故事:比如狼蛛母亲,为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。即使行动非常不便,它们仍将“卵球”拖在身后保护。它们对于狼蛛宝宝都非常有爱心,即使是别人家的孩子,也一视同仁;又比如蟹蛛母亲,为孩子奉献一生,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,它仍在帮幼虫破卵而出……
众所周知,蝉是歌手,它们在地下生活四年,只为地上一个月的歌唱时光。我深深同情着它们。
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松毛虫。它们选择了集体生活,一起搭窝筑巢,排队吃松针……它们有着自己的规则,“虫虫为我,我为虫虫”。松毛虫懂得团结,正如歌德所说:“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,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。”它们是一个友爱的集体,懂得奉献,筑巢时每一只虫虫都会竭尽所能。我不禁想到,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心中有集体,识大体、顾大局,在班级生活中主动拖地、擦黑板,上课认真听讲,不扰乱课堂纪律,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,我们所在的班集体一定也能变得更加美好!
除了从昆虫的相处中学到了人生的道理,我还践行“实践出真知”。比如,书中写到蟋蟀,“它的右鞘翅几乎把左鞘翅全部遮住”。我不相信,决定亲自调查一番。在夏天的夜晚,蟋蟀鸣叫之时,我拨开草丛,发现了好几只黢黑的蟋蟀,我当即将它们捉住仔细观察,果然每一只都是右鞘翅盖住左鞘翅。我不甘心,用蟋蟀的左鞘翅盖住右鞘翅,可没一会,它们又恢复了原样!
原来知识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就在我们身边,只要留心观察与实践,就一定有所收获。
《昆虫记》作为一本科普著作,给了我许多启示:昆虫有对后代的无私呵护、对同伴的热心帮助以及在集体中的团结协作。它们的故事,不也是人类世界的微缩写照吗?